李山·《论语》百问

  • 发刊词:当下的年轻人还需要读《论语》吗?
    从孔子的自传说起
    孔子“好学”到什么程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底该如何理解?
    孔子、曹操、杜甫的人生有可比性吗?
    孔子如何与政治周旋?
    孔子与阳货的“对影”与“交锋”
    孔子对于“权力”的理想
    孔子的政治流亡
    礼与权:子见南子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与隐士之机辩
    孔子在卫国的权力态度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
    颜渊早逝,孔子迟暮
    子路之死
    政治哲学:孔子为什么维护周礼?
    哲人其命:孔子的暮年
    瞧,孔子这个凡人!
    第一期李山问答来了(上)
    从留守女孩钟芳蓉的选择说起,李山答听众问(中)
    从自杀是否懦弱说起,李山答听众问(下)
    为什么中国人总在追求“即凡而圣”?
    大师的本色:启功先生与孔子的“隔空对话”
    《论语》教你如何与人相处
    “犯而不校”,如何“有技巧”地给他人提意见?
    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
    士人与信用
    忠信:生命的学问
    关于“仁”的文化生命精神
    “仁”的多元含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仁
    你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差异吗?
    朝“圣”路上的仁者
    管仲“私德”不行,怎能称之为“仁者”?
    “恕道”之做一个平凡人
    损益论:孔子的人文历史观
    礼,约束与自由
    礼,绝不只是“礼尚往来
    礼之用,和为贵
    礼,延续的文明
    脸上的表情也是“礼”
    贫而乐,富而好礼
    “礼”之于政治
    “是可忍,孰不可忍?”
    “儒”的演变和转化
    孔子是如何拿捏分寸的?
    孔子的衣、食、行
    《论语·乡党》就像“小抖音”
    “言必信,行必果”
    贸然提倡勇敢,不可取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把握“义”的尺度
    第二期李山问答来了!从文科误国论谈起
    “君子不器”和通识教育是一回事吗? 李山问答(上)
    “乐而忘忧”的孔子比曹操、杜甫境界更高? 李山问答(中)
    哪个字我们可以一辈子奉行呢? 李山问答(下)
    “义与利”,现实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从处理“义”与“利”的问题,谈谈人性之复杂
    “学习”二字,由知及智的过程
    古今中外如何看待“学”和“思”?
    孔子和《周易》真没关系吗?
    区分人和动物的一个字,是什么?
    什么是孔门的“四科十哲”?
    孔子怎么读历史?
    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可以“兴观群怨”
    孔子什么都教吗?非也!
    圣人居然不如自己的学生?
    孔子谈《易》与中庸之道
    学习的“悟性”从何而来?
    向不同的人学习,“亦可以为成人”
    好品格反而成了“坏事儿”?谈谈六言六蔽
    第三期李山问答来了!从如何调动学生“自主性”说起(1)
    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如何辨别文化的好坏? 李山问答(2)
    由孔子维护周礼,谈谈保守主义 李山问答(3)
    中庸之道的“平衡”难以言说? 李山问答(4)
    美,遵循基本的艺术规律吗? 李山问答(5)
    思辨哲学的“思”与“辨”该怎么理解? 李山问答(6)
    历史的考证,如何不陷入罗生门? 李山问答(7)
    如何看待历史叙述的文学性? 李山问答(8)
    儒家是怎么看人的?
    论“知人”这门艺术
    谈谈“不知为不知”的必要性
    什么是“无”?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孔子那儿,政治有强烈的价值色彩
    统治者,道德的坐标
    儒家无为的智慧
    孔子为何称颂先王?
    孔子为何称赞“不仁”的管仲?
    没有任何一个百姓应被轻率对待
    法治与德治,社会治理的两个层面
    儒家如何看待和使用刑罚?
    论“先德后刑”的意义
    从德治的角度理解“无讼主义”
    天下无道,责任在谁?
    那些 “举贤才”的佳话
    为什么司马懿“不可以托六尺之孤”?
    为什么作为地方官,要有学问和热忱?
    怎样才能做到藏富于民?
    结语,《论语》常学常新,应常伴你我
微信添加组件

微信扫一扫添加

微信二维码

朋友圈福利每日更新

微信号

dzzscb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